第180章 东晋将乱

  淝水之战大胜,只是让东晋王朝得以延续,并未让其走向复兴与崛起。

  相反随着外部压力缓解,王朝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微妙变化,各种矛盾积蓄起来,隐隐有一种风雨欲来之感。

  说起来淝水大捷,是谢氏家政主导的,可并未给谢氏带来应有荣誉。

  反而让家族领军人物谢安,陷于功高不赏的窘境。

  公元383年,十一月,在淝水之战结束三个月后,天子司马曜才下令,让谢安到金城,犒劳凯旋而归的北府兵。

  又过一个月,朝廷才任命谢石为尚书令,进谢玄为前将军,却又被谢玄力辞。

  而谢安的封赏一直拖到第二年三月份,天子才下诏书,进谢安为太保。

  而其他参与淝水之战的有功将士的封赏,一直等到谢安去世以后才进行。

  造成这种有功不赏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东晋内部矛盾重重。

  其中世家与世家、天子与世家、宗室与天子、宗室与世家等等,各方之间矛盾重重。

  在面临重大危机时,各方还能摒弃前嫌,只要外部压力稍缓,内部矛盾将随之爆发。

  淝水之战爆发当年,天子司马曜年二十一岁,他早不满世家保持朝政。

  在门阀政治下隐忍已久的天子,就在前秦大举南侵期间,以胞弟琅玡王司马道子录尚书事,开始分谢安大权。

  大战之后,天子司马曜更是借各种理由,试图削弱谢安权柄。

  在之后数年里,谢安被排挤而病逝。

  而谢玄也随之被解除兵权,退就会稽内史,并于公元388年去世。

  他所节制的徐、青、兖三州也先后被司马道子和谯王司马恬两位皇室瓜分。

  这是以天子、司马道子代表的皇室对士族门阀发起的挑战,只不过由于谢安、谢玄不愿争权夺利,并作出让步,才最终没有激化矛盾。

  谢安、谢玄两位谢家顶梁柱病逝,意味着以王谢为主导的门阀政治落下帷幕。

  天子司马曜终于做到了前面数代皇帝想做而没做成的一件事——乾纲独断。

  可惜天子司马曜虽大权在握,却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连选择的执政大臣也不合格。

  代替谢安主持国政者,乃宗室王爷司马道子,其人志大才疏,又妒贤嫉能。

  根本无法像前任王导、谢安那般,有效地调和内部矛盾,最终给家国带来深重灾难。

  自从司马道子接掌了谢安的辅政大权后,天子司马曜就变成了一个酒鬼、色鬼。

  皇帝司马曜溺于酒色,尤其喜欢夜宴,史书记载:“殆为长夜之饮”。

  天子逍遥醉乡不亲万机,宰辅司马道子不但未能辅政勤勉,反倒与天子一样沉迷酒色。

  从此,兄弟俩终日纵酒酣歌为务,天子更是“醒日既少,而傍无正人,竟不能改焉”。

  在兄弟俩将朝中搞得香烟缭绕、酒气冲天时,却不知在无形助长了一些人的野心。

  ……

  建康城外,一老年道士领着数十名教徒正匆匆往吴兴方向而去。

  领头者赫然是南方五斗米教教主孙泰,早年他利用五斗米道在吴兴广为流传的条件,积极扩大家族力量,同时交结太子少傅王雅。

  但他的所作所为引起某些门阀世族的不安,最终被流放到广州。

  孙泰在广州仍旧传道惑众,甚至连南越一带也有了信徒。

  最近孙泰赖王雅之助,被朝廷召回,任为辅国将军,新安太守

  此刻他刚刚从流放之地广州归来,前来建康述职。

  “叔父,你从广州回来,为何只匆匆看了一眼京城就离去?”

  不料,老年道士嘴角含着一丝冷意道:“只看一眼足矣,晋室将亡,我等需早做准备。”

  “什么?!晋室真的要完了?”旁边几位道士听了老道士之言,无不脸色大变。

  “灵秀、元龙、道覆,尔等皆是五斗米教核心人员,当知我教最高使命是什么。”

  “推翻世家统治,为普罗大众谋幸福。”三人异口同声回答,声音洪亮且清晰。

  “不错,有晋一朝,门阀世族垄断各级政权,低等士族往往因此仕宦受阻。”

  “孙家祖上孙秀原是小吏出身,凭借道术受赵王司马伦信任,最终位居中书令,让孙家从寒门上升到一般士族。”

  “可惜像孙家这等不起眼士族,在江东这等豪门遍野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是,根本不足以被他人重视。”

  “贫道年轻时,曾多次试图挤进官场上层,但最终无一例外,均惨遭失败。”

  “那些豪门世家一看贫道出身,立即冷眼侧目,爱答不理。”

  “从那时起,贫道就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打破眼前不合理的一切。”

  听了孙泰叙述过往经历,孙恩、徐道覆、卢循纷纷感同身受,尤其卢循更是如此。

  说起来卢循也是北地豪门范阳卢氏出身,从他曾祖辈卢谌往上算起,一直算到七世祖卢植头上,各个是高官。

  只不过到了他祖父这一辈才走了霉运,来到南朝东晋后一直不得重用。

  明面上是说因卢谌出仕后赵伪政权,才导致卢家人不受重用。

  其实说白了不过是卢家过江太晚,江东早已没多余位子安置,这才将卢家闲置起来。

  东晋一朝,门阀世族垄断各级政权,低等士族往往因此仕宦受阻。

  作为曾是高门甲族的范阳卢氏,来到东晋后卢循及其父祖三世无官爵,竟沦为“婚宦失类”者,以至于卢循不得不娶孙恩之妹为妻,与地位较低的琅琊孙氏结成姻亲。

  卢循为人聪敏,身具才华,却因家族位遇不高而身无一官半职。

  他对此早心怀不满,故而对孙泰从事反晋活动是大力支持。

  卢循双眼放光望着孙泰,恨不得现在就冲到建康城内。

  “具体该怎么做呢?”

  “元龙莫急,眼下司马曜昏庸无能只知饮酒作乐,将大权尽付予司马道子。”

  “而司马道子志大才疏,只信任王国宝、茹千秋一类奸佞之臣为其股肱。”

  “皇帝、辅政大臣全近小人,凡所幸接,皆出自小竖,国祚岂能不亡?”

  “接下来我等当远离建康,而后以道教为手段,活动于吴、会之间,暗中积蓄力量。”

  “将来机会成熟,再举兵起事,推翻司马家,建立新王朝。”

  当朝廷上下还沉浸在淝水大捷的胜利喜悦中时,孙泰早已通过传道,形成了以琅琊孙氏为核心,上有某些统治阶级头面人物为靠山,下有敬之如神的信徒为基础的强大势力。

  只要外界形势稍有变化,这股势力足以在江东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

  其实不止以孙泰为首的次等士族对当今朝廷不满,连某些豪门世家同样不满,尤以桓温幼子桓玄为最。

  桓玄出身豪门——龙亢桓氏,其父桓温,乃历仕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以及简文帝的六朝元老。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

  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

  当时,朝野内外纷纷议论桓温晚年有不臣之迹,桓玄兄弟也因此遭到排抑。

  朝廷只让他们作些无权的闲散官。

  为此桓玄郁郁不得志,愤懑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他为自己出身元勋之门却负谤于世而愤愤不平,乃屡次上书朝廷申辩。

  可奏书送到朝廷,犹如石沉大海。

  这些都加剧了桓玄对朝廷的不满,也为日后反叛东晋埋下伏笔。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南北朝之征伐天下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