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师团本身就是日本陆军当中最为精锐的常备野战师团之一,后来又合并了实力不俗的立见支队,之后还朝鲜的友军还陆续派来了一些兵员补充进去,最多时总兵力超过了人,几乎相当于甲午战前的三个野战师团,即使按照甲午战争爆发后扩大聊编制计算,也相当于一个半野战师团,都快赶上一个军的实力了。
合并立见支队后,第三师团的主战力量包括六个步兵联队和两个骑兵大队,合计约为余人,然后先是在金州地峡之战中损失掉了一个完整骑兵大队,不久前全力进攻奉防线的过程中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创,特地从其他步兵联队抽调精锐给补满了编制的两个主力步兵联队损失大半,侥幸逃回的人数还凑不满半个联队......
再加上刚刚结束的这次炮击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情况不算特别严重而没有送回国内、留在军中养伤养病的几千人,桂太郎现在手头可用的战兵已经少得可怜,步兵满打满算也不满5000人,骑兵虽然建制还算完整,但区区一个大队,就算满编也没多少人,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虽然很怕留在营中再次遭到炮击,但桂太郎更担心在建制混乱的状态下被敌军击溃,因此还是硬起头皮,抓住炮击之后不知道能够持续多久的安宁,以最快的速度重新调整了编制。
桂太郎对立见支队的那两个步兵联队本就看不顺眼,现在有了充足的理由,自然是毫不客气地将这其编制给撤销了,然后又从辅助兵种和轻伤员中挑出两千相对精锐的兵员补充进去,然后将步兵联队的编制改回战前的模式,总算是重新有了四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联队可用,尽管配置被压得很低,但至少各种基本的战术都可以打出来了,桂太郎也总算是恢复了一点信心。
好吧,这点信心只够让桂太郎放心地下令全军撤退,至于继续进攻?第三师团上下都已经被吓破哩子,桂太郎就算敢下这样的“乱命”,下面也未必会老老实实地执行,甚至因此哗变都不是没有可能。桂太郎来奉之前的动员效果相当不错,但在遭遇大败之后,这反倒让他收获到了更多的不满和怨恨,其在军中的威信也受到了重创,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独断专行了。
第三师团来打奉是为了解决军粮,现在却无功而返,这军粮匮乏的问题自然更加严重。尤其是先前的炮击还毁掉了包括军粮在内的大量辎重,第三师团剩下的军粮已经只够满足四五的需要,这还“多亏”这几里死了好多人,客观上减少了需求,否则情况更糟。不过在目前的险恶形势下,桂太郎又怎么敢分兵下乡筹粮?他只能过一算一,带着部下先逃出敌军的侦察范围再......
唯一让桂太郎庆幸的是,中国军队在炮击之后居然没有趁势发动进攻,给邻三师团缓过劲来的机会,否则现在就不是撤退,而是崩溃了。
对此,王士珍也很不理解,在他看来,单纯的炮击虽然杀伤了不少日军,但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光靠炮击获胜的地面战争,不趁机派上步兵进攻、一口气将日军击溃,绝对是严重的失策。
但袁世凯却很快就想通了起义军这么做的目的,“聘卿啊,其实这次炮击打日本人只是其次,主要还是打给我们看的......”
王士珍顿时就反应了过来,干部团抵达之后,奉清军的改编马上就要开始,在这个时候藉着那次震慑人心的疯狂炮击立威,确实可以大大减工作中的阻力。
但王士珍对起义军的做法还是颇有微词,“可是这么做的话,在军事上还是不利吧?如果直接趁势进攻,很可能已经将日军完全击溃了,而现在日军虽然蒙受了一些损失,却还有机会撤退,而且日军挨过一次炮击之后多少会积累一些经验,以后恐怕就没这么好的效果了。”
袁世凯虽然没听过“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至理名言,但对这个道理却早已经了然于胸,闻言只是笑而不语。
不过王士珍接下来的话却让袁世凯有些不解起来,“对啊!一口气击溃日军的话,不是更能立威吗?为什么他们没打呢?”
想来想去,袁世凯得出了一个自己都无法相信的结论,“难道是他们并没有攻下日军营地的把握?所以选择了比较稳妥的立威方式?可是,这不应该啊!以大同党军的素质,就算兵力少些,对付一片混乱的两万多日伪军应该也没什么难度吧?”
别,袁世凯还真是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只是这个“没有绝对把握”是基于干部团团长、也即是配给袁世凯的那位大政委的个人看法,果然生化兵就是谨慎保守的代名词啊!
不过也不能这样的决策就一定不对,干部团是种子不能直接投入战场,那么就只剩两个团的兵力可用,还得留出至少一个图防备鬼子派出去保护外围的骑兵。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张团长的那个骑兵团实际上只是龙骑兵、也就是骑马步兵,真正擅长的其实是步战,要他们去对付日军的骑兵大队,就算有着将近三倍的兵力优势,在野战中也并无必胜的把握,尤其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想到几千伪军骑兵居然会自己跑了,将他们也算进去的话,一个骑兵团还真的有些吃力......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