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姜襄反正三

  姜襄吩咐亲卫把守好府邸,命心腹把守堂外,等几名亲信将领被叫来,众人简单说了几句,姜襄将胡为宗带来的消息,还有大明楚亲王希望他们起兵的事情告诉了高鼎、牛光天等将,随即闭府商谈。

  “诸位都是我的心腹,现在宁完我那厮奉多尔衮之命,欲剥夺我们兵权,满清的刻薄寡恩你们是知道的,一旦失去手下人马,我们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姜襄看着几人,神情愤愤,“况且我们本是汉人,今有楚王之令,本镇欲伸大义于天下,你等可愿相随!”

  高鼎、牛光天还有姜家兄弟,见姜襄看着他们,俱都站了起来,高鼎立时一抱拳,“满人入关以来,肆行陵虐,不得人心,末将自然跟随军门,没有二话可说。”

  牛光天也立刻表态,“早就想反他娘的,某誓死追随军门!”

  姜襄投靠满清之后,多有功劳,然而不仅没得到封赏,反而不断受到训斥和责难,官衔还是大同总兵,十年没有一点变化,他手下的将领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升迁。

  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十年,却没有一点向上爬的机会,现在甚至还有可能被踢下来,任谁也会充满了怨气。

  几名将领纷纷表态,姜氏兄弟自然也是站在姜襄一边,支持反正。

  姜襄满意的点点头,豪气的一挥手,“好,既然众位弟兄都赞成,那我们就同心协力,共襄大事!”

  胡为宗见姜襄与大同镇的将领,都愿意举事,心中高兴,拱手笑道:“军门与众位将军一心,大事以成一半!”他顿了下,接着道:“这另一半,就要看军门的计划了!”

  姜襄对于起事,早有准备,但是他想的情况是明军北伐,他在大同起事,从后面配合明军作战,可此时情况有所改变,是他先动手,明军再进行支援。

  姜襄摸了额下短须,沉思片刻道:“现在清军主力俱在南阳和淮北,北直和山西都十分空虚,本镇起事之后,无非向东和向南两条路。向东攻下宣府,威胁北京,天下必然震动,多尔衮定会急速调兵平叛,而我们未必顶得住。”

  姜襄毕竟经历过崇祯平寇,关外对战后金,以及清军入关,等一系列战争的人。他的熬到现在,同时代的名将几乎都快死完,他便也熬成天下能数得上名号的大将了。

  虽然这次起事与之前的计划完全不同,但他也同样很快分析出了一个方案。

  胡为宗皱了下眉头,心中思索着,从效果上来说,姜襄如果攻击宣府,跃过长城威胁北京,那清廷调兵回援必定不会有任何迟疑,立刻就能解除明军在南阳和淮南面对的困境,只是清兵一旦迅速回援,姜襄以宣大之地,未必顶得住清军的反扑,而楚王整顿南明内部,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北上,所姜襄考虑的也有些道理。

  “军门的意思是向南打太原,收取三晋之地?”胡为宗问道。

  姜襄点点头,“大同一地,不足与满清相抗,若取全晋,则北有长城之固,南有黄河之险,东有太行之雄,兼山西巡抚宁完我就在城中,本镇拿下他,太原唾手可得。再者,满清南侵,为筹集粮饷,对山西之民横征暴敛,以至使民怨沸腾,且不少粮草还屯在太原等候运输,本镇若得之,钱粮立足,到时登高一呼,河东之民,必然群起而应本镇!”

  高鼎和姜氏兄弟听了姜襄的话语,心中振奋,似乎已经看到山西一地群起而应,大军攻城拔寨,建功立业的场景。

  “说道粮饷,介休范家,灵石王家都可以抄之,以充军资!”胡为宗听了姜襄的计划,忽然补充了一句。

  听到他的话,高鼎、牛光天还有姜氏兄弟,先是一愣,然后互看了一眼,目漏凶光,眼中都透露出了贪婪之色。

  清兵入关后,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满清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满清便将曾屡次帮助满清向关外输送违禁物资的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赐产张家口,受清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

  满清在进军中原的过程中,及历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这些山西商人中,最为可恨的就是以范永斗和王登库为首的八大皇商。这些人很早就对满清进行政治投资,等清廷入主中原后,他们自然得到了回报,各个家财巨万。

  清廷在山西加征粮饷,三晋百姓苦清久矣,让姜襄觉得他起事有一定的民意基础,而清军从山西各府征集的粮饷,又为他起兵提供了兵饷,若是在抄了范家老巢,那招募义军的钱也有了。

  想到这里,姜襄心中有些急切起来,“这次起事,关键是要在清军没有反应过来之前,拿下整个山西,所以我们动作要迅速。”

  说道这里,姜襄看着胡为宗道:“总舵主,我要起事,楚王让我打什么旗号?”

  他这是在要官,下面的部将也都双目炯炯的向胡为宗看来,胡为宗微微一笑,将包袱打开,只见里面有十多卷黄绢,他看了看,拿出一份,递给姜襄,“军门可以用大明晋国公,右军左都督的名义,号召三晋反清!”

  姜襄一听,顿时大喜过望,没想到楚王居然这么大方,他给满清干了十年,至今不过一个大同总兵,楚王出手就是国公,姜襄如何不喜。他忙从胡为宗手中接过了黄绢,展开一看,果然是册封他的敕书,上面有内阁的印章,也有楚王摄政的大印。

  一众将领见姜襄的神情,知道册封不假,姜襄封了国公,他们自然也不会没有升迁,一个个眼珠发光的盯着剩下的黄绢,但是胡为宗却没有给他们,而是收了起来,“朝廷对于山西的情况不太了解,加上时间匆忙,所以只册封了军门为国公!”

  众将听他这么一说,脸上不禁有些失望,胡为宗见此却接着说道:“不过,楚王殿下考虑到大家冒着生命危险为大明效命,所以让我带来加盖内阁和摄政大印的敕书数十道,其中三个侯爵,数十个伯爵,只等填上姓名,等朝廷光复北地之后,就能兑现,因而诸位将军不必心急。”

  这次为了山西反正,王彦给出的条件,可以说是极好的,远远高出了正常的水平,几乎可以说是滥封,但这也是王彦无奈之举,他需要姜襄起事,来为他争取平定叛乱的时间。

  再者,姜襄起事之后,明朝要休整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反正的大同官兵,在清军的围攻下反复投降,所以王彦决定将爵位开得高一些。

  一众将领听说那些黄绢都是写好爵位,只等填名字的敕书,一个个顿时兴奋起来,恨不得马上打下山西,甚至杀到北京,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敕书上。

  姜襄这时也热情大增,他扫视部将,当即吩咐道:“高鼎,你立刻带人将城门控制起来,姜有光你去军营调兵入城,本镇要把宁完我,还有宣大的满清官员一锅端,借着他们的人头,祭天起事!”

  众多部将听了,激动抱拳,“喏!我等这就去办!”

  大同是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在长城环绕之内,处于太行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为雷公山,东为栲栳山,南为桑干河,乃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北直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整个大同镇,管辖区域十分广泛,防守的长城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全长三百三十五公里,全盛时期兵额多达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八名,战马五万匹,乃九边重镇之首,为京师的北大门。

  现在大同镇,没有清廷的支持,自然不可能有这么多兵马,姜襄的正兵有三万人,杂兵两万,不过因为大同地处边镇,常年抵御蒙古的攻击,所以民风彪悍,成年男子几乎都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姜襄只要有钱粮,那么一声令下,短时间内,大军再扩充几万也不是问题。

  此时姜襄的五万人马,并没有都在大同城内,而是在长城沿线,或是大同周围的县城和隘口驻扎,城中的兵马不过三千人,对付起宁完我带来的八百旗丁,还是有些不太保险,所以他先让士卒守住城门,等从城外调来人马,再对宁完我动手。

  部将们从总兵府出来,按着吩咐行动,城中的兵马立时调动起来。

  城中的街道也加强了巡视,特别是在知府衙门和巡抚行辕外,处处可见巡逻的士卒,他们表面上是维持治安,避免闲人打扰巡抚,实际上则是监视巡抚行辕。

  百姓见路过此处的人都要盘查,士卒还会暗中勒索,如果没有表示,很可能会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抓走,街上便不敢有人行走。

  这时,城中一家酒肆的后面,几个小斯却挑着几担食盒,来到了巡抚行辕的街道上。

  这是酒楼给一些富贵人家,送的外卖,一般都不会引来干涉,但今天却有点特殊,一行人快到行辕时,便被一支巡逻士卒拦住。

  “你们去哪里?”为首军官喝问道。

  随行的掌柜连忙摸出一把铜钱递了上去,陪笑道:“是巡抚大人点的酒菜,让小店送到行辕,还请军爷通融。”

  为首的把总却不接钱,鼻子哼了一声,那掌柜会意,忙又掏出几钱碎银出来,赔笑道:“官爷,在多小店就要赔本了。”

  把总还在犹豫,一旁的属下却附耳提醒道:“头儿,将军交代不能打草惊蛇!””

  把总听了眉头一皱,一把将钱夺了过去,一挥手,“走!”

  掌柜的见巡哨士卒扬长而去,等他们走远,连忙道:“快走!”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东方列强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