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这次准备拼命了。
曾经想着自杀谢罪的他,根本没有想到,鹿晏弘还是信任他,而且要求他率领一万大军,彻底剿灭匪患,按照常理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偏偏发生了,这样的信任,杜威不可能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忠心,内心之中的感激之情,化作了强悍的战斗力,直指铁血军。
这就是鹿晏弘聪明的地方,要不然也不可能成为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军士去征伐,并非是什么好事情,打战就有送命的危险,故而想要鼓舞军士的斗志,不是简单的事情,除开平日里的优厚待遇,还有就是笼络军官的心,牢牢掌握各级的军官,让他们绝对效忠,杜威是一名悍将,打战勇猛,不能够因为一次失败,就遭遇到彻底的否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赋予杜威重任,越是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得不说鹿晏弘的安排是绝妙的。
可惜鹿晏弘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给杜威安排了一名军师。
自家的心腹,鹿晏弘当然了解,故而在出发之前,他专门找到了杜威,要求杜威礼贤下士,必须和军士钱世渠好好的配合,有些时候,要听取军师的建议。
但鹿晏弘骨子里还是不完全相信和信任钱世渠,若是真正想着让钱世渠掌握权力,可以让其出任监军,这样就能够真正控制杜威,避免杜威头脑发热。
说到底,钱世渠处于从属的地位,军队征伐的一切大事,还是杜威说了算。
杜威当然能够明白这里面的意思,作为一名武将,他尊重读书人,但不是在战场上尊重,他认为读书人不应该出现在战场上,应该在朝廷里面做事情的,战场厮杀需要勇士。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注定杜威不会与钱世渠之间有融洽的关系。
出发之前,钱世渠专门去拜访鹿晏弘,表面是请示汇报思想,实际上是想着探究鹿晏弘的底线,让他出任这个军师,究竟做些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权力,可惜在交谈的过程之中,鹿晏弘没有过多说到征伐的事宜,更没有谈军师有着多大的权力,可以做出来什么样的决定,只是强调和杜威交谈过了,希望两人能够好好的配合。
钱世渠非常聪明,马上明白了意思,要是依照他以往的习惯,肯定会想方设法辞去军师职务,继续留在梁州,安安稳稳混日子,可惜现实情况不允许,他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同僚巴不得看他的笑话,这个时候不能够退却。
回来之后,钱世渠非常苦恼,他知道自己接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杜威是武将,是主帅,负责做出来最终的决定,他这个军师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承担的责任是很大的,若是征伐失败,他与杜威的责任一模一样,没有区别。
权责不一的情况之下,稍微不注意,后果就很凄惨。
在人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品尝到这等的滋味,钱世渠很不是滋味,尽管说马上就要出征了,可他却想着,自己当初的决定,恐怕完全错误,根本不应该出任这个幕僚。
大军出发之前,钱世渠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他没有去主动拜访杜威,想着看杜威是不是能够主动来征求他的意见,可惜这种等待是徒劳的,一直到大军出发的前一天,依旧没有见到杜威的影子,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钱世渠只能够去主动拜访杜威。
两人之间的寒暄,颇具讽刺意味,马上要征伐,主帅与军师之间,应该是说到如何征伐的事宜,包括整体的部署,大军如何的进攻等等,可惜杜威只字不提这些事情,只是礼节性的要求钱世渠多提出来意见建议,助大军凯旋。
梁州距离武陵县城,只有四百余里地,一万大军最多就是四天时间,就可以抵达,若是抓紧时间行军,甚至两天就可以抵达,抵达武陵县城之时,就是厮杀的开始,这也意味着,主帅和军士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在大军出发之前。
情绪愈发低落的钱世渠,终于还是忍不住了,询问了大军征伐的事宜,想不到杜威几句话就应付过去,说是所有的部署都到位了,到时候若是需要,自然会征询军师的意见。
呆若木鸡的钱世渠,这个时候才明白,他这个军师就是摆设,人家计划好了一切,所有的计划和部署,与他这个军士无关,只是在征伐过程之中,真正遇见什么麻烦了,自然会征求军师的意见,到时候军师就必须要显现出来能力了。
说的不客气一些,军师就好比是关键时刻的救火队长。
明白过来的钱世渠,夜里再次找到了杜威,这次他说的非常明确,自己是鹿公任命的军师,必须要了解大军的所有部署和计划,如此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来意见建议,若是什么都不了解,又聋又瞎能够提出来什么建议,真正等到大军遇见麻烦,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钱世渠之所以下定这个决心,想到的已经不是好好的筹谋,而是尽可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不留下把柄,给鹿晏弘有一个交代,当然操作的手法多种多样,万一与杜威之间出现巨大的矛盾,他还可以直接给鹿晏弘写信,说清楚缘由。
矛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爆发。
杜威不肯透露任何的部署细节,到无话可说的时候,居然说这是秘密,不能够泄露出去,否则对大军的征伐不利,作为主帅,他要对一万将士的生命负责。
气的脸色发白的钱世渠,也毫不客气了,他根本想不到,自己这个军师,压根就是外人,不仅得不到人家的信任,还成为了被防备的对象,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钱世渠的态度很是强硬,明确告诉杜威,自己是军师,有知晓大军部署和行动的权力,若是主帅不信任军师,或者认为不需要军师,完全可以给鹿公直接说,只要鹿明确发话了,他这个军师也就不用干了。
杜威当然不会给鹿晏弘禀报,就是想着马上禀报,也没有机会,鹿晏弘早就带着一万五千大军,离开梁州,前往襄阳去了,况且大军尚未出发开始征伐,就给鹿晏弘禀报这等丧气的事情,这不是触霉头吗,杜威可没有那么蠢。
将大军的所有部署和行动,都告知钱世渠,杜威绝不会做,这倒不是杜威怀疑钱世渠会泄露作战部署,根本的原因,还是钱世渠从来都没有参与过征伐,根本不熟悉兵戈之事,书生意气会阻碍大军的行动,万一将所有部署和行动都告知了钱世渠,人家硬是要鸡蛋里面挑骨头,提出来这意见那建议,那就真的影响到大军的征伐了。
杜威最终没有告知钱世渠相关部署,只是说大军出发之后,两人在行军路上商议。
钱世渠也无法坚持,只能够同意杜威的提议。
大军从梁州出发,前往巴州。
钱世渠顾不得什么读书人的自尊,主动找到杜威,提出来自身的见解,他认为此次征伐,需要谨慎,毕竟铁血军是有着一定战斗力的,加之占据了武陵县城和庆源县城,粮草方面有了一定的来源,更是难以对付,而且铁血军两次战斗都取得胜利,士气正旺,最好的办法是避其锋芒,暂时不要展开厮杀,采取围攻的战术,利用兵力的绝对优势,围困铁血军。
钱世渠提出来这样的建议,还是认真思索过的,铁血军就是土匪,占据了县城,活动的范围也就缩小了,基本没有了灵活机动的优势,大军只要围住武陵县城,断绝城内城外的一切来往,时间稍微长一些,铁血军就支撑不住了,那个时候发动进攻,自然能够一举拿下。
提出这等的战术,钱世渠甚至了解过王仙芝与黄巢作战的特点,他认为铁血军与黄巢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劫掠到钱财就满足了。
对于钱世渠的这个建议,杜威嗤之以鼻,其实钱世渠的建议,有合理的地方,但因为带有偏见,杜威就是听不进去钱世渠的建议,他当即反驳了钱世渠,长时间围困武陵县城,表面上看是很不错的建议,万无一失,可若是铁血军的粮草充足,人家完全可以以逸待劳,一万大军围困武陵县城,时间长了,消耗一样是巨大的,哪里有如此多的钱粮支撑,况且还有庆源县城,是不是置之不理,若是分兵围困,兵力明显不足,还有被各个击破的可能性,故而这等的建议,就是书生意气,根本不可行。
杜威的反驳,让钱世渠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没有想到自身消耗的问题。
这也怪不得钱世渠,毕竟第一次参与到征伐的事宜,能够提出来这等的建议,很不错了。
到了这个时候,杜威虽然没有明说如何征伐的事宜,但言语之中已经透露出来了大致的部署,也就是利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一举拿下武陵县城,接着进攻庆源县城,首先让铁血军没有立足之地,接下来就死死追着铁血军打,目的就是要彻底剿灭铁血军。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