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一声惊雷

  相比于娶妻纳妾这样的小事,辽东第一届科举引起的轰动绝对是超出任何人想象。

  一时之间,具有“自由报名,不论出身,仅凭才选”特色的科举如同一声惊雷,瞬间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让所有寒门士子为之欢欣鼓舞。

  建兴四年,正月,随着九月份将举行科举的消息传遍各地,不少寒门士子纷纷背起行囊,呼朋唤友结伴朝蓟城而来。

  而在凉州其中一名年约十五岁的年轻士子得知科举消息后,大喜过望,立即背起包裹踏上前往蓟城的旅途。此人便是日后名垂千古的谢艾,别看谢艾年纪小,可已是满腹经纶,只因出身寒门,却一直无法得到凉州官府重用。

  由于张轨本人出身大族,后来他能立足凉州也是多亏了河西豪族支持,故凉州一直以来奉行的便是依赖豪门统治地方。

  在凉州只有豪门大族才有机会进入仕途,就拿当今凉州四大谋主来说,各个出身河西豪门。宋配出身敦煌宋氏,是敦煌乃至河西的强宗盛族;氾瑗代表的氾氏同样是敦煌望族;阴澹、阴充两兄弟更是出身武威著姓——阴氏。

  而谢艾虽身负才学却因出身寒门始终无法进入凉州官场,要不然历史上谢艾也不至于直到四十多岁才受到重用。不过,这一次受科举影响,谢艾已不打算留在凉州浪费时间,他决心前往蓟城参加科举。

  ……

  “自辽东宣布九月份举行科举以来,各地寒门士子跋山涉水千方百计赶往蓟城。而开科举之道,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身之阶,主公必因此而赢得天下寒门士子之心!”

  高瞻不禁为卫朔坚持推行科举感到钦佩,短短半月功夫,有关科举的消息便传遍天下,成为新年以来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幽燕之地士子,连河北、中原、关中、江左等地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只是尔等且不可大意,务必要招待好来蓟城的士子。九月份将是辽东第一次举行科举,你们好好好好准备。可千万不能出现意外。”

  “诺!”

  高瞻、刘翰、皇甫岌、皇甫典等不敢怠慢,虽然首次举办科举对细节不够了解,好在时间充裕,足以让牧府上下好好总结经验。

  “主公。按照预计仅仅是幽燕就将有数百人参加科考,若是考虑到正往蓟城赶的各地士子,前后加起来大概会有超过一千余人参加考试,甚至还有可能更多。”

  “呵呵,天下英才尽入吾罄中!”卫朔得知各地士子正纷纷往蓟城聚集。心中得意万分。

  虽预计有超过千人参加科考,可最终录取人数不会超过三百人,即便如此,在这个时代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才选拔。这还是卫朔考虑到要为日后并州、雍州储备官吏,否则录取人数只会更少。

  “参加科考的都是寒门子弟吗?”

  “是的,主公,据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多半人出身寒门庶族,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是世家子弟。而且大多数世家子还是幽燕本地出身,外地世家子弟来蓟城参与科举的人太少。”

  “尤其是幽州世家此次对科举一事十分热心。像卢氏、寇氏、刘氏、苑氏、董氏等各大世家纷纷准备派出最优秀的子弟参加科举。相反河北、中原、江左等世家对科举的态度就有些不好了。”

  要说这一次对辽东科举最热心的便是原幽州世家,随着卫朔统治日益稳固,再加上其愈发显得是天命所在,让幽州世家逐渐意识到早日融入辽东的重要性。而此次科举,便给了世家们一次机会,故幽州世家才爆发出极大热情来。

  “嗯,这很正常,各地世家对辽东抱有极大成见,想要他们支持科举不太可能。”

  卫朔点点头,并没有表现出太大失望。以他与世家的关系,人家不拆台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来给他捧场。

  “再说我本来就没打算录取那些世家子弟,只知夸夸其谈不懂治政经济如何能牧守一方?辽东举行科举是要选出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对于那些崇尚清谈的世家子弟,一个也不要录取。”

  “请主公放心,我等一定谨记教诲,绝不敢坏了主公大业!”

  “嗯,科举选士关系到辽东兴亡,半点都马虎不得。”

  ……

  其实并不是所有世家都抵制科考。比如京兆韦氏便决心派出家族中最出色子弟韦謏前往蓟城参加科考。

  京兆韦氏起源于黄帝姬姓后裔大彭氏,产生于商代末期,定型于战国末期。其家族发迹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代表之一。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

  永嘉丧乱之后,虽有不少卫氏族人避乱南下,但仍有大量京兆韦氏留居关中。一开始韦氏迫于现实离乱,纷纷避世隐居不仕,后来卫朔西入关中,让韦氏意识到明主已然入世,韦氏已无隐居必要,遂开始谋划入幕辽东。

  新年刚过,辽东将在九月份举行科举的消息传到了关陇,虽然引起朝堂上下一片口诛笔伐,但梁氏、皇甫氏、游氏、韦氏等关陇豪门纷纷派出子弟沿着安定、北地、冯翊、陉北等路线前往幽燕参加科考。

  ……

  辽东欲行科举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前往蓟城,同时亦引起各方猜忌,其中既有赞同者又有不屑者,更有大魄力者欲效仿之。江东世家为了掩饰内心恐惧,纷纷对科举制大肆诋毁。而琅琊王虽看到科举制的好处,却迫于世家压力连提都不敢提。

  到了最后各地势力中,真正有心推行科举制的竟是奴隶出身的石勒。石勒出身底层,深知下面人才往上爬的艰辛,而辽东科举制让他眼前一亮,便有心效仿之。

  “孟孙,可曾听说辽东将举行科举?”

  “略有耳闻。”

  对于蓟城科举,张宾心情十分复杂,作为智谋之士他如何看不清科举一事的深远影响,他只是可惜如此好的政策却被辽东抢先。本来他对石勒抱有十足信心,然自辽东崛起以来,张宾愈发觉得襄国前途暗淡。

  “我欲在襄国推行科举不知可否?”

  “不行!”

  “为何?”

  自体会到张宾的作用后,他念念不忘招揽人才,只是多年来见识了各种各样人才后,再也没有人可与张宾相提并论。今日一听说科举一事,石勒便意识到科举在招揽人才上的重要性,他认为辽东推行的科举制有利于招揽人才。

  “主公,辽东推行科举制是以均田制、学堂制、普世教育制为基础,我襄国继承了魏晋体制,依靠世家大族维持统治,根本没有推行科举制的基础。若主公强行为之,必将引发政局动乱,值此关键时刻襄国一乱,谁能保证幽州不乘虚而入?”

  石勒闻言脸上一阵抽搐,他现在总算明白卫朔为何不待见世家了,原来依靠世家固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稳定一个地方,可也因此埋下了隐患。相反辽东虽然遭到世家全面抵制,可他们基础打得牢靠,根本无惧任何风雨波折。

  石勒不甘心人才被辽东所用,便咬着后牙槽道:“孟孙难道我等只能眼睁睁看着人才前往蓟城?那辽东如今已强悍如斯,若再不加以遏制,未来必是襄国大敌。”

  “除了派兵拦截外,我等又能如何?”面对大势连智深如海、智算不亚于留侯的张宾亦是无可奈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求生在西晋末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