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齐发力

  “建造一种能够灵活运作的大型星际运输舰,具体的研发思路我已经拟订了,依照北极星号旗舰的主核心外加周围的舱室的布局法。

  和它不同的地方一是在于其更强调容量和结构的相对简化,毕竟它的主要点在于运输,而不是作战,当然火力方面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防御性的。”

  他打开了大致的设计图纸后,将先期进行构想的原型呈现在了其他核心成员的眼前,该模型包括一个矩形的主舱室,其包括对分体舱室的主控,分离结合以及运作方面。

  而周围的分体舱室则包括右前右后与左前左后的四个长方体矩阵,每一个矩阵的运载为3~5架鸾鹰号合体战机的容量,而每个装载模块的尾部和前部均搭载全向推进引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向的调整,做到在太空中改变方向的随时性和灵活性。

  而核心对接舱室的本体容量为其他个舱室总和的1.5倍有余,底部搭载的聚变反重力推进引擎的输出强度在北极星号之上,具有超强的行星间航行能力。

  “我滴乖乖,按照这样的设计,北极星2号就要诞生了!”

  “确实,在目前单台引擎的输出强度已经到了瓶颈时,使用多平台阵列引擎,产生共同作用来增强整体推进功率,是当前最为可行的方式!”

  宇轩肯定了星曜的思路,他的方案也为SVS面向木卫三的运载星际战舰的研发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这是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相对快速提上日程并投产的大型战略项目,从产能和效率来看,先前已经和火星基地的施耐德首长进行确认了,上一次他们的意思是万事俱备只欠图纸,那么这一次该怎么做,方向已经相当明确了!”

  在星际运输舰项目正式决定立项后,星曜又提出了人造太阳计划,而这也是木卫三开拓计划中的又一项基础战略级工程。

  “我们都知道,木卫三距离我们地球的综合里程已经在7~8亿公里之间,就更别提它距离太阳有多远。

  因此它的表面温度常年维持在零下一百六十摄氏度的水平线,乃至更低,即使我们有着一定的地外行星的地层开发技术,也需要一颗长期稳定的恒定光源的加入,才能够使后续的开疆拓土更为顺利地进行!

  而人造太阳的研发工作,是未来面向外太阳系时代,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能避开的多用途战略工程。”

  星曜一边概述着未来的计划,同时也关注着大家对话题的关注度和听完后的反应,相比先前的行星间的运输舰,对于人造太阳计划,狄晨龙和谷致文,倪军锋均感到这样的计划有可能成为拖累组织,乃至整个人类范围的累赘。

  “人造太阳顾名思义就是一颗人造星球,就算是建造MGTX这种数百米的武器系统都集结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还有时间,可是现在的我们还要打造一颗太阳,我认为这不仅会牵扯我们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如果只是为登陆,以目前的星球开拓技术,我认为已经足够了!

  应该把研发甚至部署人造太阳所需的一切,用在其他的强化项目上,毕竟人类不可能把家园转移到木星吧,我们目前所做的只是建立防御圈,就要大动干戈地在外太阳系建造人造太阳,这个计划在我看来并不实用且离开我们过于遥远,就算是研发更为高阶的动力引擎和防御系统,也比弄什么太阳更切实际。”

  针对他们的想法和顾虑,星曜也给出了直接回答,首先就是对于太阳这个概念,尤其是人造太阳,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容。

  普照大地的恒星是太阳,漆黑房间中的一盏明灯也可以是太阳,只是把其定义为星球级别进而联想到它的复杂性和牵扯大量精力,并不是一个完全合理的反对理由。

  紧接着星曜又示意大家提出各自设想中的人造太阳,并作出简单的图画。

  作画期间的星曜也没有闲着,他打开电子板后,根据自己的设想以木卫三和木星为主要被服务对象,对他思考下的人造太阳进行着构思。

  “如果设计成为球形,不仅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强大的能量输出内核的驱动,内部空间也需要得到合理的设计,但是如果说。。。。”

  他动着手中的触感笔,一个椭圆形结束后,又在其的另外一侧作画几个看起来类似集束管状物的模块,而其另外一端看起来像是某种接收器。

  当自己的设想大致完成后,其他几位骨干成员手头的作品有的还在继续,也有的已经进入了作图的尾声。

  谷致文和狄晨龙二人则是合力构思出他们的作品,因为二者的思路是相似的。

  星曜在看完后发现他们的方案传统却又不普通,但若是要将它从图纸转化为现实,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刚才会对星曜的规划提出反对的提议。

  “看来你们对于人造太阳的理解和形态基本还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所以对于这个面向未来的战略项目的设想,有这样的顾虑其实不足为奇,也是人之常情。”

  宇轩按照两人的设想,对这种形态的人造太阳进行预估,如果按照这样的规格实行最终定稿,这将是一个运行功率最为强悍,但同时也对各方面要求需达到极限的形态,因为它就是一颗彻头彻尾的人造星球。

  他拿着稿子,并强调他们这是把“人造太阳”四个字发挥到了极致,但最主要的是按照目前的需求也好,还是SVS联盟能够达到的技术水平也罢,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星曜将自己的大致设想方案呈现在桌面后,开始一一对这种形态的结构进行解说。

  位于其前端装备一面巨大的,直径为12公里的超轻形凹面镜,它的作用是将从中心能量核释放的粒子反应转化为光和热,透过透镜直接将其反射到木卫三的星球地表。

  “届时具体的覆盖面积会通过其最大稳定功率输出下的最高部署地点算出,而这样的人造太阳如果研发成功,那么这对于太阳系的其他星球的光照补充,一定会迈入新纪元。”

  比起一颗巨大的人造星球,星曜的这种布局方式是更为合理的,通过初步模拟算法得知相当于将先前用于建造1颗人造太阳所需的材料和能量,现在能够建造10颗,从而变得加大辐射区域的同时也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区域投放和运用。

  在超级运输舰和人造太阳阵列这两个关乎外太阳系空间战略的计划后,星曜的内心实际上还酝酿着第三个计划,而这个计划若和前两者相比,先前那俩还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不管是在现有的架构和引擎基础上进行扩容和改进,还是以聚变能量反应堆为核心的人造太阳,它们的本质和主体架构还是依托现阶段已经成熟的技术。

  鉴于这一点,星曜基本可以预估以上两项战略工程从设计到最终部署的时间跨度不会太大,而真正的大头,是他目前还处在设想阶段的第三个战略计划。

  “动用SVS联盟各级部门,整合目前所能够整合的一切资源,将这两个战略计划行动起来,我想星曜那边既然已经有了思路,按照他一向雷厉风行的行动力,落地的那一天不会晚来的!”

  星曜把几人简单构思的草图收回后,除了自己刚才设想的计划外,对狄晨龙和谷致文二人的大型天体人造太阳的构思也进行了设想,而在评估了木星卫星三号所需要的光度后,就先前自己计划的那个形态已经足够。

  对于引擎和运输舰的研发,他在将设计图完善后找到了宇轩,往后的日子里,为了行星运输舰的尽快成型,他又开始了日常操作,几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和主设计师以及工程团队在北极星基地,狮子驼峰基地和甚至是火星基地的大型船坞之间来回奔波。

  来到位于狮子驼峰战略大后方基地内,宇轩和徐广信二位首席总师正带领团队,在现场对一台多联装反重力引擎进行测试,为了加入新材料的引用,戴凌柱已经来到现场,开始在原型引擎的基础上对增强型号进行具体的测试。

  “这一次我们的对象实际上是介于空中总部基地苍穹号的主引擎和北极星号旗舰的主引擎二者之间进行一个权衡,主要是推进力的调试,实际上如果照搬北极星号旗舰的主引擎原则上来说也没问题。

  不过考虑到运输舰的载荷会更高,还是对其原型的各处都进行了强化,反应堆容量的提升以及引擎爆震舱舱壁的加厚和结构的整体加固,简单来说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使各结构之间达到效率的新高度。”

  主引擎的开发工作,令星曜对此并没有感到有太多的技术性限制,而战舰子引擎也是在SVS历年装备的空间引擎进行改动而来,最终星曜决定对质子冲击号的超马赫引擎先进行推力的弱化,再通过增加各个舱室推进引擎的数量,增强整体推进力而进行强化。

  很快,星曜已经将超级行星间的运输舰的整体设计方案定了下来,从图纸来看,其包含了一个中央主体,四个矩形舱室阵列,两个前后置舱室以及前部主驾驶舱。

  为了使其的运输工作更为灵活,主体和其他部位全部设计为能够分解结合的模块化系统,并搭载独立的推进引擎。

  鉴于当前形势的愈发严峻,星曜在一系列设计方案基本确认完毕后,便来到了SVS位于火星的奥林匹亚科斯基地,在这里便和对该项目等待已久的施耐德首长进行了后续的建造和部署工程方面的进一步确认。

  而这一次的星际运输舰的整个装备进程也正如许嘉明先前预估得那样,不仅整个过程可以有一帆风顺来形容,就连时间也是出奇的迅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噬空全本TXT合集